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刚刚入学的孩子,数学究竟要怎么学?

时间:2019/5/31 15:53:08   作者:王小语   来源:教育在线   阅读:420   评论:0

  作者:时代培飞思维馆学员家长

刚刚入学的孩子,数学究竟要怎么学?

  没有提前抢跑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需要补课吗?

  一个负责任而简单的回答是,要。

  这个“要”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首先,让我们放下关于“提前抢跑”正确与否的争论不休,须知,当你的心头浮现出“需要给没有提前抢跑的孩子补课吗”这个问题时,必然你已借由各种渠道觉察到孩子在进入一年级后有一些不适应,并和同龄人之间存在差距,否则这样的问题不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那么,既然现实是我们觉察到了差距,作为一个有效率的老母亲,我们应该选择积极面对问题,进而解决它。针对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展开恰如其分的课后补足,自然是必要的,此为“要”的第一层含义。

  “要”的第二层含义在于,要怎么补。一般来说,补习不外乎如下几种方式——自己找练习册来做,通过各种在线资源做题、听课,找家教上门补习或是去线下机构。选择哪一种能见效,很大部分取决于孩子自身的状况。

  以我家孩子的情况,虽然我们没有在学龄前进行任何抢跑“鸡娃”,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以各种方式让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到与数学相关的概念,进行与数学相关的思考。例如很小的时候,我们通过各种花式点数小玩具小积木,完成了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之间的转化,让他明白从一到十不光是数数,而是一个不断递增的过程,每多数一次,就增加一个,“每次多一个”,是一种数数规律,当我们要两个两个或是三个三个数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基于此,我的判断是,他对数学概念有基本的认知,需要的是对薄弱环节的课后巩固和重新拆解,同时他不是一个善于安安静静坐在电脑或书桌前默默刷题的孩子,也并非一个典型的“听力学习者”,他需要在和他人频繁的互动中去学习,且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互性直接决定了他能否持续保持关注,那么去一家小班教学、老师善于调动气氛、能够寓教于乐展开教学的线下机构成了我们当时的首选。所以,我们从进入小学一年级的那个九月开始,选择每周到培飞思维馆补习一次。

 “要”的最后一层含义在于,补习最终要达成什么?“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孩子学数学不是为了变成计算机器”,诸如此类的说法,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到底怎么才算是养成了数学思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通常表现为什么?对此,我不得不有点唯心地说,怎样才算补习得法,最终依然取决于你去补习前立定的目标。

  也就是说,假使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奥数能力,期望他能在最近一次奥数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那么我们应该首选一家专业的奥数机构,并希望孩子在补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奥数比赛常见题型及对应的结题方法。这样的一套决策逻辑放到“数学思维能力养成”上也是成立的:当时,我发现孩子主要的薄弱环节是运算慢以及解应用题时读题理解费劲,那么相应的,我希望他在培飞思维馆完成的是了解各种运算法则,通过寻找规律、使用规律去提高运算速度,同时通过实际的生活应用来化解对应用题题干中常见术语及常用说法的不理解。

  所以,即便“数学思维”是个听上去特别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我们对症下药、设定出清晰的小目标,该补什么、怎么补、补没补出成效也就一目了然。

 学好数学究竟有什么用?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看得特别重,可能更多来自于自身求学经历。

  我曾经是一名来自湖北的80后高考考生,那个年代,两湖地区高考竞争之惨烈自无需我多说。我从小学至中学一直就读于省重点,在那种每周周考、每月月考的强竞争环境中,语数外三门中容易拿分但同样也容易拉开差距的数学,曾经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柄悬在头顶上、随时会刺下来的利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数学成绩曾经非常非常差,满分150分的卷子,只能勉强完成一半题目、考个40-60分对我来说曾是家常便饭。

  这种情况直到高三上学期末才悄悄发生了改变。一位退休返聘的数学老师来到我所在的班级,她对待我们这些数学成绩垫底的同学采取的补救措施正如我前面所说,逐个确立我们各自的薄弱环节,寻找到之所以薄弱的根源原因,设立阶段性小目标,然后逐个目标完成攻坚。她为大家讲题的方式也极为有效率,从不主张海量刷题,主张举一反三,以题型为单位,学会一种规律解决一串问题。

  应该说,这位身负神力的数学老师彻底改变了我们那一群数学落后生。以我个人为例,高考中我的数学成绩是语数外三门中最高的,并凭借这个不错的成绩,由一个偏科严重的文科生逆袭成为那一届的文科高考状元。

  而且因为那位高三才出现的数学老师传授的是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某一道或某几道题,她教会我的那些东西在我此后的人生中反复出现:需要多线程完成工作时,我会突然想起来老师讲过的所谓“时间统筹法”;在为多个既有类似部分、又各有专项的项目做预算表时,我想起老师曾经讲过如何迅速有效分类、合并同类项……

  一个人在一门学科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不仅仅只是考分,不仅仅只是在学业竞争中增加自己的底牌,反而是在更为长久的人生旅途中,持续不断转换成可用的东西,或许才是我们花费那么长时间去学习的终极原因。

  说回到孩子身上,因为自己的这番切身体会,我自然不希望他仅仅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学习数学,而是真正领会到数学的“可用性”。

  应该说,培飞思维馆所推崇的教授方法能够满足我的这个愿望:通过上手摆弄、扭转来实际感受并学习空间知识;学习测量时,孩子们的小手、小脚丫甚至张开的两臂会作为单位长度,成为实际的测量工具;根据课堂得分兑换到的培飞币,计算多少个培飞币可以兑换小玩具,则是一次再一次实打实的元角分换算……每一步教学实施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让孩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具备能力还原于生活”。

  所以,当还没学过乘法孩子有那么一天突然说,他知道25*8=200时,我的心里并没有太多意外——尽管他曾经是个运算不大灵光的小孩,但每周固定参加游泳训练的他早就在训练中观察到游一个来回,也就是两个25米,是50米,经过推算,得出25*8=200自然也不足为奇。我很欣慰,在培飞学习不到一年时间,“将数学还原于生活的能力”已经在他的心底开始萌芽。


相关评论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未经中国新教育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